「自然之師」— 臺灣節氣諺語透天機

 

 

臺灣緯度既與黃河流域有別,故臺灣對二十四節氣景象的

觀察,就與華北略有不同,當華北白雪紛飛時!臺灣可能

是「乞食睏破蓆」的小陽春時節。

 

對廿四節氣的規則,中國各省各地皆有大同小異的諺語,

臺灣地處亞熱帶,此地農民觀察天氣所留下的農諺,必然

與大陸略有不同,因此臺灣的廿四節氣必須配以民間俗諺

,始見其靈驗。

 

時下電視臺的氣象預報員,偶在播報當日氣象時會冒出一

兩句「節氣諺語」,其實他們唸的都是「大陸」的「節氣

諺語」,並非臺灣民間「純臺灣諺語」。「大陸節氣諺語

」是大陸農民所說的諺語,有些並不適用於臺灣,我對電

視臺的不知錯而一錯再錯,感到很奇怪。

 

熟悉節氣諺語,可以預占天氣的晴雨。例如:「冬至紅,

過年茫;冬至黑,過年酥」,從冬至那一天的晴(『紅』

即豔陽高照),可以預占過年那一天會下雨(『茫』即雨

茫茫之意);相反的,冬至那一天若下雨(『黑』即黑陰

天),則過年時會大晴天(『酥』即大太陽將萬物曬得酥

酥酥)。

 

熟悉節氣諺語,可以透視動植物的生長。例如:「好上元

,好早稻;好中秋,好晚稻」,意指元宵節(上元)晴,

主一期稻作豐收;中秋日晴,占二期稻作豐收。

 

「正蔥,二蒜」,「清明芋,穀雨薑」,「寒露麥,露降

豆」……農民從「節氣諺語」中知道正月的蔥、二月的蒜

是最好吃;農民知道「清明」最為適合種植芋頭,「穀雨」

是種生薑的時節;「寒露」時適合種麥子,「露降」時適

合種豆子。

 

二十四節氣既然是一年當中氣候變化的週期規律,因此其

命名的內涵,自然就與一年中自然現象的轉變有關。

 

古人根據觀察所得,就寒暑的往來、植物的榮枯、動物的

鳴蟄、雷電的產生、候鳥的來去等自然現象一一予以命名,

其內涵大致可分下面四大類:

(一)

四季轉折為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冬至等四時八節。

(二)

反映天氣冷熱狀況:小暑、大暑、處暑、小寒、

大寒。

(三)

降雨、降霜、降雪、降露的程度:雨水、小滿、

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四)

反映自然生物因氣候變化而呈現的生息狀況:

驚蟄、清明、穀雨、芒種。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先哲累積千百年的觀察、研究、分析

,才制定出來的氣象制度。二十四節氣之可貴,在於能

掌握時節景象,也能顯現動植物生長狀況,其節氣之命

名,隨動植物等物候的特點而命名,如降霜下雪、河開

河凍、樹木萌芽開花,候鳥往還等,例如長芒作物快速

出長的季節,謂之「芒種」,降霜的時節謂之「霜降」。

  

一年有十二個月,其二十四節氣名稱順序為:立春、雨水

、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

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農業社會人人關心二十四節氣,而且時時使用節氣,為方便

記憶,人們便把二十四節氣編成簡單的歌訣,其為:「春雨

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大小寒」。

 

中國人對「候」、「氣」、「時」、「歲」的區分,係指一

年的十二個月中,每個月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

即每個月的前十五天為「節氣」,後十五天為「中氣」,

而每個「節氣」中,又各有「三候」,每五天為一「候」,

每三候即(十五天)為一個「節氣」每六個節氣(九十天)

稱作「一時」,四時成為一年,一年即有十二月,而一年

當中的十二個月即有七十二候。 古人以七十二候來認識

動植物的周期規律,起源得很早,早在古代曆書《夏小正》

以及《周書‧時訓》、 《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等書

均有記載。

 

對七十二候中有關氣候和物候的週期規律變化,明朝醫學

家張景岳著的《類經圖翼》一書,有如下精采記載:

正月:

「立春」-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虫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雨水」-初候獺祭魚,二候候雁北飛,三候草木萌動。
二月:

「驚蟄」-初候桃李始華,二候蒼庚鳴,三候鷹化為鴆。

「春分」-初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乃發。
三月:

「清明」-初候田寺始華,二候田鼠華鴽,三候彩虹始見。

「穀雨」-初候萍始生時,二候鳴鳩拂羽,三候戴勝降桑。
四月:

「立夏」-初候螻蟈鳴始,二候蚯蚓陽出,三候玉瓜生時。

「小滿」-初候苦菜秀始,二候物長盈滿,三候百穀成熟。
五月:

「芒種」-初候蟲螳螂生,二候伯勞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夏至」-初候鹿角解脫,二候夏蟬振翼,三候半夏生藥。
六月:

「小暑」-初候溫風始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雛鷹學習。
「大暑」-初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七月:

「立秋」-初候產涼風至,二候白露下降,三候寒蟬始鳴。
「處暑」-初候暑氣將退,二候農乃登谷、三候天氣始肅。
八月:

「白露」-初候鴻雁比飛,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秋分」-初候雷始收聲,二候蟄出壞戶,三候雨畢水涸。
九月:

「寒露」-初候鴻雁來賓,二侯菊有黃華,三候豺狼祭獸。
「霜降」-初候雀入水為蛤,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虫咸俯。
十月:

「立冬」-初候水涸始冰,二候天寒地凍,三候雉雞入水為蜃。
「小雪」-初候虹藏不見,二候瑞雪飄下,三候閉寒成冬。
十一月:

「大雪」-初候鶡瞗不鳴,二候虎始交尾,三候平地積雪。
「冬至」-初候蚯蚓結俯,二候糜鹿角解,三候水泉盟動。
十二月:

「小寒」-初候天氣漸寒,二候雁鳥北鄉,三候之鵲始巢。
「大寒」-初候寒冽已極,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以上七十二節氣是古人對中原地區物候和氣候的觀察,這些

自然觀景的觀測至為生動且細微,但有些則太過荒誕,因為

再怎麼神奇也不可能「雀入水」會變成「蛤」。

  

臺灣人民自閩粵大量來臺,時間雖只三四百年,但臺灣先民已把

祖先源自大陸的節氣諺語,自成一格地融入臺灣特殊的海島型氣

候中,這些農作經驗的寶貴諺語例如:

(一)

「好上元,好早稻;好中秋,好晚稻」:意指元宵節

  和中秋  節若是晴天,則預占一、二期稻作會豐收。

(二)

「雨水節,接柑桔」:意指「雨水」節氣是柑桔接枝

  的好時節。

(三)

「春分前好播田,春分後好種豆」:臺灣北部農民都

  在春分前播田,春分後種豆子;南部則比較早。

(四)

「清明前,栽竹平」:要栽植竹草花木,必須選在

「清明前」 ,其成活率較高。

(五)

「清明芋,穀雨薑」:這是說「清明」比較適合種

  植芋頭,「穀雨」是種生薑的季節。

(六)

「穀雨前三日無茶挽,穀雨後三日挽未付,穀雨過

,茶葉卡  粗過材皮」:意 指春茶須在「穀雨」前

後一週採茶 。

(七)

「小滿櫃,芒種穗」:稻是於「小滿」的時候作櫃

 (結芭),到了「芒種」時開始結穗。

(八)

「雷打秋,年冬一半收」:「立秋」時若「陳雷」

 (打雷),則二期稻作會歉收,「年冬」只有一

  半的收成 。

(九)

「七月蔥,八月蒜,九月蕗蕎」都是當令的農獲

 ,是最甜美好吃。

(十)

「寒露麥,霜降豆」:「寒露」時適合種麥,

「霜降」時適宜種豆。

(十

 一)

「雷打菊花心,柴米貴似金」:九月菊花盛開時

,不宜「打雷」  ,否則年冬不好,連柴米都像

    金子一般貴。

(十

 二)

「立冬田頭紅,立冬田頭空」:「立冬」是農作

  物收成的季節  ,田裡一片金紅色,田裡因收割

  而成為「田頭空」。

  

對於農業諺語,我國有極為精采而詳實的記述,因為我國

數千年來以農立國,自西漢以來使用的二十四節氣,為農

民提供了安排農作的參考。但是對於漁業,前人的記載就

不甚詳盡,臺灣是海島型氣候,地處亞熱帶地區,與黃河

流域為準的大陸性氣候稍有不同,因此臺灣人民對漁撈捕

獲,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漁業諺語,

例如:

(一)

「春鮸,冬加魶」:春天的鮸和冬天加魶魚,

   最肥最好吃。

(二)

「七蟳、八市、九毛蟹」:臺灣四面環海,螃蟹

  種類繁多,一年四季都可捕獲,但以七月的蟳、

  八月的市和九月的毛蟹最為滋美。

(三)

「九月圓臍,十月尖」:螃蟹以九月的母蟹最佳

  ,因為此時的母蟹體內尚未排卵,故油膏豐脂

  ,最為老饕所喜愛,但十月以後,母蟹已排完

  卵,體內空虛,肉質鬆疏,母蟹的口味就不如

  公蟹,而檢選螃蟹的要訣,就是檢視其腹部,

  故若形如三角型的,則為公蟹;型如圓型的,

  則為母蟹。

(四)

「正月查某,二月簡古」:鄉村的婦女正月為最

   美,因為婦女迎接新年,須抹粉,穿新裝,故

  正月可「笑山妻塗粉過新年」,而如同正月的

  村女,二月的簡古(烏賊)也最肥最美。

(五)

「芒種瘋鯊」:四月「芒種」時,鯊魚會大量迴

  游到大甲外海,像-群發瘋的魚。

(六)

「六月秋,快溜溜;七月秋,秋後油」:

「立秋」若出現在農曆六月,則捕漁季節將大為

縮短,故謂之「快溜溜」;「立秋」若出現在農

曆七月,則捕魚季可延長,故謂之「秋後油」。

(七)

「十月到,豆仔魚肥到不見頭」:農曆十月是

「豆仔魚最美最肥碩的時節,可肥到看不到頭

,此時老饕會澆上醬油,配以薑絲,略加蒸煮

,即成一道佳肴。

(八)

「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冬至過十天,烏魚就

   無了」:烏魚俗稱「烏金」,又稱「信魚」,

  每年「很有信用的」準時來到臺灣海峽,時間

  是:「小雪」 時小批來到淡水、新竹外海 ;

  「大雪」時大量湧到梧棲外海,冬至前後十天

  則大批大批地游來臺灣南部外海。近年因海水

  溫度升高,故冬季前後的烏魚漁場,已逐漸由

  高雄、布袋移往梧棲。

(九)

「三月三樣三」:三月的海潮變幻多端,加上

   三月「春天後母面」,天氣晴雨多變,宜蘭

  漁民在三月多變的天氣裡,勇敢駕船沖入海

  面,捕撈心愛的魚。

(十)

「二月十九,無風水也哮(六月十九,無風水

  也哮)」:臺灣人相信「神」的生日(或重

  要紀念日),海面會起「風暴」(報頭),

  二月十九日是觀音嬤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觀

  音得道之日,故「二月十九,無風水也哮」。

  

「風颱」,是臺灣人最怕的天變,因此臺灣人對「風颱」

的觀察最用心、最仔細,也留下許多琅琅上口的颱風諺語。

例如:

(一)

「夏至,風颱就出世;霜降,風颱走去藏」:

臺灣的颱風以農曆四月(夏至)至八月(霜降)

出現最多,臺灣人以這句諺語,來提醒人們「颱

風季節」應注意防颱。

(二)

「五、六無害北」:《臺灣府誌》等古籍,對

臺灣季風如此描述:「清明以後,以南風為常;

霜降以後,以北風為常,風若反向,必有颶風」

,五月和六月應該吹南風,若改吹北風,此風必

不善良,颱風要來了。

(三)

「六月一雷鎮九颱,七月一雷九颱來」:農曆

六月若陳(打)雷,則颱風必消失,七月若打雷

,則颱風一個接一個地來襲。

(四)

「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六月來襲的颱風,

要特別嚴防月初的颱風,因為風力特別強烈,

會造成嚴重災害;七月則以七月半的颱風最厲害。

(五)

「不驚(怕)七月半鬼,只驚七月半水」:臺灣

人最怕的是七月的鬼(好兄弟),連七月鬼都不

怕了,卻怕七月水,原因是七月滿潮, 每有颱風

,必定海水倒灌,災情特別嚴重。

(六)

「天頂若有半節虹,要作風颱敢會成」:臺灣久晴

遇虹必雨,久雨遇虹必晴,但此虹是完整的半圓型

,若只出現一半的彩虹(半節虹),則颱風要來了!

(七)

「風颱做了無迴南,十日九日談(濕漉漉之意)」

:颱風無論從臺灣島何種方向登陸,其臨離開臺灣前

,必吹刮南風,否則就會有下不停的豪雨。

(八)

「大暑熱不透,大水風颱到」:「大暑」應該酷熱

,應熱到「大暑,大暑,曬死老鼠」,若「大暑」

時豪雨連連,天氣應熱而不熱,則大水風颱馬上就到。

(九)

「九月颱,無人知;九月颱,慘歪歪」:九月「九降

風」的東北季風已吹起,因此人們很難預測九月的颱

風是否準確來襲,故九月颱,無人知,而且九月颱會

捲進「九降風」挾雜的豐沛雨量,使災情更慘重。

(十)

「山神無動,海神頭先動」:颱風來臨前,海浪會長

浪海吼,因為海水的傳送速度比風速快,且海浪會把

海底的穢物捲上海邊,人們看到海神變臉了,知道颱

風快來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智慧結晶,熟知節氣不僅可掌握農作

漁獲,而且可以搶到商場先機。 

例如「冬至在月頭,要寒在年兜(年底),冬至在中央,

無雪閣無霜;冬至在月尾,要寒正二月」;冬至在陽曆

(新曆)都固定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但在農曆

(舊曆)則變來變去,有時在十一月上旬,有時在中旬,

有時在下旬。

倘若冬至是在上旬(月頭),則那年冬天的年底(年兜)

會很寒冷;倘若冬至日在中旬(中央),則那年冬天是暖

冬之年,倘若冬至日在下旬(月尾),則那年冬天過年前

很暖和,過年後會很寒冷。

  

對這句諺語,我觀察多年屢驗不爽,因此有很多賣成衣、

賣蘭花的,過年前是否該大批進貨,便可依此諺語,搶到

商場先機 。


 

引用文章:  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education/31/p12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