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失智症盛行率為總人口數的4.6%  

                                                             ( 2008-07-03 )

 

台灣失智症協會於6月13日舉辦國際研討會,理事長李明濱表

示台灣近年65歲以上失智老人的盛行率,每年平均穩定增加1%

民國90年至96年,台灣的失智症人口即增加了2萬8000多人

目前台灣的失智症人口已超過14萬,其中65歲以下的早發性失

智症人口即佔了3至4萬人左右。

 

失智症盛行率攀升…每年新增數恐破萬人 ?!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 2009-06-08 )

 

台灣失智症協會昨發表最新失智症盛行率推估數據指出,

民國145年時,台灣社區失智人口將超過62萬人,屆時

每100位青壯年人必須照顧75位老人,而照顧失智老人

需要更多人力,政府若不未雨綢繆,屆時整個社會將呈現

當機狀態。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濱表示,目前台

灣失智人口已超過16萬人,未來每年平均將增加1萬人

以上。政府及社會若不採取行動,未來將逐步面臨家庭與

社會癱瘓的危機。

 

失智症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得到,國泰醫院精神科門診近一年

來,即發現10位早發性失智症病例,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只有42

歲,是一般上班族。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張景瑞表示,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有老年人

才會出現,事實不然,近年早發性失智症病患似有增多的趨勢,

可能與病患愈來愈有病識感有關。確定肇因仍不確定的環境危險

因子至少佔了9成。

 

早發性失智症多有記憶力減退的症狀,加上病患常情緒不好,很容

易被診斷為憂鬱症,直至持續追蹤大約1年後,家人會發現病患動

作會有一些障礙,有時連自己的名字都會忘了怎麼寫,或是平時很

簡單的家電操作(如使用微波爐)也要想個半天,才將這些訊息提

供給醫師,病患最後才被確診為失智症。

 

張景瑞指出,憂鬱症與失智症的關係,近年來開始受到關切與討論

究竟憂鬱症為失智症的一部分,或是憂鬱症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失智

症,目前各方看法不同,尚未有定論。

 

一般認為,年齡是失智症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75歲以上老人的失

智人數,每5年增加一倍。另外,遺傳也是另一個影響因素。張景

瑞表示,目前年輕型失智症已知與3個基因的變異有關,但帶有這

個變異基因,僅表示發病的風險較高,但不一定就會發病。

 

 

失智症常見的症狀

文:成大醫院行為神經科主任.

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心理學博士/白明奇


失憶(Amnesia) 

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記憶障礙。

家屬通常很容易察覺病人老是問同樣的問題,就連幾分鐘

前告訴他的事情都記不起來,或者常常找不到私人物品放

置地點、忘了別人交待的事、出門忘了帶鑰匙、用品食物

一買再買、看了最近拍的照片卻一點印象也沒有等。

事件性失憶(episodic amnesia)是阿茲海默氏症早期症

狀之一,很可能是與這項記憶很有關聯的結構海馬迴發生

了病變有關;相反地,經過多次的經驗或腦內的自動過程

穩固的長期記憶或久遠記憶逐漸不再需要海馬迴的參與,

而可以成功地被提取或被回憶。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失智症病人的記憶障礙是出在提取的

過程,只要給予暗示或索引,多半可以回憶出來,這是皮

質下失智(subcortical dementia)病人記憶問題的特點,

因為保留海馬迴的功能,生活經驗得以登錄、儲存,只是

提取的步驟出了問題。這類的失智症包含血管性失智、

巴金森氏症以及憂鬱症所帶來的失憶等。

 

失語症(aphasia)        

表現在日常生活的例子是聽不懂他人的談話、或者抓不到

談論的重點,在閒聊中經常插不上嘴,或者新聞報導聽不懂

從而無法評論。逐漸地,病人開始有找詞困難,經常出現命

名的障礙。寫字方面,開始會寫錯別字(paragraphia),以

罕用字為先,到後來就連常用字也寫不出來,也會寫白字(neographia) 。

 

失認(agnosia)         

失認是指初級感覺知覺(perception)沒有問題,但是知覺背

後的知識、意義卻消失了,知覺的來源包括視覺、聽覺、嗅覺、

味覺甚至體感覺等。

 

失用(apraxia)         

失用是指病人的基本運動功能沒有問題,也沒有肌力喪失、運

動失調、僵硬抖動等症狀,但是以前會做的動作或作業卻做不

出來,例如使用工具、餐具、器械、家電用品等,病人身旁的

人只要花點時間,這些症狀很容易可以觀察到。

 

找路的問題(wayfinding difficulty)

迷路,在不同的失智症有不同的表現,也可能是某些失智症的

早期症狀,病人先是無法辨認重要地標或路景,也喪失了地圖

的概念,在迷路之後,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沒有路人

或警察的幫忙是回不了家的。

 

執行功能異常(executive function)

這是一個很不容易弄懂的症狀,可以從以下的例子來解釋。

有位老婦人去年中秋還能準備供品拜拜,但是到了今年,卻

不知道如何準備拜天公。什麼節日或祭典需要準備哪些供品

到哪個店、買哪個貨是需要事先籌劃的,這是有關執行功能

典型的本土例子。

對於錯誤行為與訊息的偵測與更正,也是屬於執行功能,這

種問題便會導致無法區分真實記憶與夢境或錯誤的記憶

(false memory)。計劃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屬此類。


問題行為及精神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tic Symptoms  in Dementia

 簡稱BPSD)             

失智病人中也會有精神症狀之出現,例如幻覺、妄想、憂鬱、

焦慮等,此等症狀尤其常見於皮質下(subcortical)如血管型

失智、路易氏體失智症腦病變等,這些症狀不見得是在晚期

才會出現,有些根本是是初發症狀。


其他的症狀還包含激動、焦慮、面無表情、不安、不當愉悅、

不當行為與飲食問題。其中飲食問題值得一提。

 額顳葉失智症額葉亞型(fv-FTD)的病人會出現飲食不知節制

(hyperphagia),甚至連不能吃的東西也放入嘴巴

(hyperorality),例如肥皂、蠟燭等,這經常造成許

多意外事件。

 

生活機能逐漸敗壞

認知功能逐漸喪失,問題行為接踵產生,生活機能漸受

影響,這就是失智症對家人及社會帶來負擔的開始。

由於病人的背景(如教育程度、職業、年齡等)、環境

因素(城鄉、國家等)、失智症的種類、同時存在的疾

病及進展都會影響臨床症狀的表現,所以很少有兩個病

人的表現是一模一樣的。

失智症的病程長短不一,有時長達20年,若能早期發現、

早期診治,可以避免許多衝突,大大改善生活品質。

 

失智老人在目前的社會當中,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嚴重

的家庭問題,造成了無數的家人精神上及生活上的重大

的困惱與無助,還有許多的無奈,中國人講求落葉歸根

的傳統觀念,所以皆不願讓失智的老人長輩們去安養中

心居住,因而也就導致了許多家庭家人之間,因照顧失

智老人,導致照顧者本身身心失調、心力交瘁、無力、

無助、無奈、無法溝通與紛爭、失和等等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